《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学稿1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准音,扫除字词障碍。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模块一:温故知新(预时10分钟)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和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原名,字。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小说。本文运用的论证方式,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模块二:自主学习(独立进行)(预时20分钟)模块三:交流研讨(小组合作、展示、精讲)(预时35分钟)学习内容摘记看:讲学稿的知识链接以及每个环节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时代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他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我们学习。读:小组长带领成员自由读课文,可齐读,可分组读。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记:通过做题,熟悉课文和生字词。完成下边的题。2、给加点字注音。慨()叹省()悟诳()骗诬()蔑脂()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3、解释词语,选其中一个词语造句。玄虚:埋头苦干:前仆后继:自欺欺人:舍身求法:怀古伤今:为民请命:对: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并负责核对答案模块四:精讲梳理(预时10分钟)1.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2.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班级姓名课题: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模块五:当堂训练(预时15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渺茫(miǎo)搽(chá)诓骗(kuāng)B.玄虚(xuán)脂粉(zǐ)拜佛(fó)C.宰相(zhǎi)麻醉(zhuì)慨叹(kǎi)研讨内容摘记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下边的问题,并及时在讲学稿上记录讨论的结果,展示前请认真阅读展示建议。1、作者反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观点,在反驳时所说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2、本文揭示对方什么谬误的论点,有那些论据?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展示内容一:理解文章内容,先解释“他信力”“自欺力”的含义,再从原文找出能指明现象的相关语句。展示内容二: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敌论点和作者的正面观点,并找出各自的论据写下来。D.省悟(xǐng)脊梁(jí)倘若(tǎng)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离的很远,视觉模糊,看不清楚。)B.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C.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句中“他信力”加上引号,所起的作用是()A.表示引用B.表示强调C.表示特殊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4.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①“筋骨和脊梁”是指: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