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教材内容分析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导入新课【设置问题、自主探究】出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差别图。出示问题:比较城市与乡村在房屋景观上、道路、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出示乡村耕牛耕种、城市工厂生产、服务业的图片,出示问题:比较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场景。出示城市和乡村的社会活动场所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社会活动场景方面的差异。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展示:四种乡村生产活动图片仔细观察,能说出图中人们从事的是哪一种生产活动吗?师小结:乡村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出示不同城市的照片(上海的摩天大楼和索镇高度较低的楼房),按照城市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城市、中小城市等等。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不是一成不变的。展示:索镇的变化图片(未成为县城前的老照片和今天的照片)通过索镇的沧桑变化,我们发现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能够演变成城市。【承转】: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能力提升】举出西霞口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西霞口生产方式与普通的渔村有何差别?西霞口能不能定性为城市,为什么?(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不能算做城市,因为渔业在西霞口经济中还占有重要地位)【深化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叠加四幅民居图(西亚房屋、高架屋、冰屋、海草房)【承转】如果说城乡聚落差异主要受生产方式的影响,那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民居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展示:①分析比较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差异。分析图片,比较山区和平原在地形上对聚落影响的差异。[学生分析案例,归纳回答]山区:地形复杂,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分散,聚落的人口少。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聚落规模较大。②展示: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图,观察村镇的分布特点?为什么是这样分布呢?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最重要的是水源充足。③矿业城市克拉玛依——伴随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④是不是只要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聚落分布就密集?小组合作探究亚马孙平原和西西比利亚平原有利于和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原因。归纳总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①展示:长江沿岸的城市(既体现自然环境因素又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南方的城市有沿河分布的特点,河流除了能为城市提供水源,还能提供哪些便利条件?归纳出交通条件对聚落发展的影响。②麦加——因宗教原因发展成为城市。归纳总结:社会经济条件也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以楼兰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导致聚落的消亡。由此可见在聚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刻影响。聚落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总是带有环境的烙印。特别是民居。以也门的厚墙小窗房为例,说明民居折射着当地的自然环境。(用自制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