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学生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学生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学生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一、导入新课1.近代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哪两次重要的技术革命?它们的理论和标志是什么?比较项目时间理论标志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牛顿力学蒸汽机的广泛运用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2.教师导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与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二、新课讲授(一)背景学生看书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这场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爱因斯坦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迅速发展并在重要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科学技术的社会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社会保证……教师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方面。(1)社会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爆发使人类认识到高科技的威力,但战后如果再将科技用于战争领域那将是人类的灾难。于是就有人将科技用于非战争的民用领域,以推动经济发展。战后各国以及各国内垄断组织为了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这就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也就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社会条件。(2)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老师副板书的表格,从分析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方面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后一个背景。(3)技术基础前两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兴起的标志领域又是什么?2、时间:20世纪40、50年代3、标志(填表)原子能核电站……计算机等航天:美国登月、中国神舟系列…生物:克隆、转基因…刚才大家介绍的都很不错,那么这次的革命与前两次的技术革命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大家根据书本相关知识和老师补充的两个表格来分析一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有哪些。(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技革命转换成生产力的周期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8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动机65年第三次科技革命雷达10年原子能6年移动电话4年激光2年电子计算机每2年甚至半年换代一次(2)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5%—10%60%80%1、速度快2、范围广3、作用大(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什么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