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心灵对白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2.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哲理意味和理性精神。通过诵读文章,品味含蓄、精练、蕴含丰富的文字,进而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感情。1.了解革命家的爱国情怀,父辈对儿女的殷切希望,文学家博大的情怀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2.理解国家、民族、亲情、爱情、正义、人道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本单元选了四封书信,内容兼及古今中外,叙述的角度各不相同。既有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推心置腹的恳谈,又有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怒谴责,还有父辈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对女儿的疑惑的巧妙解答。信中内容具体,感情真切丰富,说服力强。《致蒋经国先生信》旨在劝说对方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书信从多方面陈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裨益,动之以情,充分表达了和谈的诚意。文章观点鲜明,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意味无穷;构思缜密,脉络分明;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串全文。《给儿子的一封信》是父辈在儿子迈向青春之门时送出的一份礼物,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给女儿的信》通过写自己少年时代祖母讲述的童话,巧妙地回答了女儿提出的敏感问题,委婉地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给巴特勒的信》针对巴特勒的谬论,痛斥了英法侵略者的罪行,表现出作者的伟大人格和强烈的正义感。圆明园被焚毁的第二年,即1861年11月25日,雨果给巴特勒上尉写了这封信,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对中华文明的衷心仰慕和热情赞颂,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重点:1.加强朗读训练,品味文中的思想感情。2.理解课文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会。3.体会课文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表达的种种感受和理念。难点:1.体会课文表达的珍爱生命的观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2课时第14课给儿子的一封信1课时第15课给女儿的信1课时第16课给巴特勒的信2课时口语交际·写作2课时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1.易错字咫尺(zhǐ)瞬逾(shùnyú)把晤(wù)震慑(shè)诠察(quán)泯灭(mǐn)悖谬(bèimiù)东隅(yú)难辞其咎(jiù)经纬(wěi)苟同(gǒu)毋庸赘言(yōngzhuì)厝(cuò)未雨绸缪(móu)2.多音字期系度谬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珍摄保重身体。使用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书面保重用“珍语。摄”。珍重保重的意思,此外还有爱惜、珍爱的意思。使用范围较广,不限于书面语。“爱惜、珍爱”之意用“珍重”。苟同指随便地同意。侧重随便同意。随便同意用“苟同”。赞同指赞许、认同。侧重赞成、认可。赞许、认同用“赞同”。梗概表示大略的内容或情况。强调内容或情况的主要方面。强调内容用“梗概”。大概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强调精确或详尽程度。强调程度用“大概”。5.词语释义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悖谬:荒谬,不合道理。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苟同:随便地同意。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梗概:大略的内容。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毋庸赘言:无须说多余的话。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难辞其咎:难以推卸罪责。东隅:东南角落,这里指台湾。诠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期期:真挚恳切。政躬违和: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文题解说】作者与蒋经国先生系世友、旧友。通过写书信,作者一方面叙旧,另外也从各个方面进行推心置腹的恳谈,劝蒋经国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摒弃成见,做出贡献。【创作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