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3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温故习新导引自学(1)作者简介(2)生字词释义.交流质疑精讲点拨1、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2)朗读感知(3)字词解释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③尔:这样。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⑤日夕:傍晚。⑥悠然:闲舒的样子。⑦相与:相伴。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辨,辨识。交流质疑精(4)名句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讲点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2、学习《行路难》(1)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是继屈原以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2)行路难的背景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3)整体感知(4)字词解读①《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②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羞:珍贵的菜肴。③羞,同“馐”,食物。④直:通“值”,价值。(5)名句赏析【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赏析】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3、学习《游山西村》(1)作者简介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2)整体感知(3)字词解释①腊酒:腊月酿制的酒。②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猪,诗中代指猪肉。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鲜艳明丽。⑤箫鼓:吹箫打鼓。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⑧若许:如果这样。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⑩无时:随时。叩门:敲门。(4)名句赏析【原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