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奥伊达的理想课题17.奥伊达的理想主备人2课时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明白本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3、咀嚼本小说的语言。学习重点1、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2、体味轻讽和夸张在小说中的作用。学习难点1、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2、咀嚼本小说的语言。新课导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其实,有很多人的理想是会伴随我们的成长不断变化的,有一个叫奥伊达的小男孩就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奥伊达的理想》。作者及作品简介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在当医生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在行医过程中,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创作素材。他的早期创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社会官场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既幽默又富于悲剧性的短篇小说,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八十年代下半期,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他的创作视野逐渐宽阔,题材愈加丰富,批判性也随之加强。1890年。他到库页岛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专制政治的罪恶。1892年后定居莫斯科乡下,从事戏剧创作。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知识超市奥伊达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他倒不是嫌原来的名字不好,而是因为六岁之前他一直没有固定的名字。事实上,他一出生,他的爸爸妈妈就为给他取名字这件事争得面红耳赤。(①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请说说自己的观点。)爸爸热爱文学,坚持要给儿子取名“拜伦”,可妈妈说:“我才不要我儿子学那个瘸腿的英国诗人。我的儿子将来要当大明星的。我们还是叫他‘杰克逊’。”爸爸一听就火冒三丈:“不就是那阴阳怪气的美国歌星吗?多庸俗!不行,我得叫我儿了‘拜伦’!”妈妈当然不会退让。两人争了半天没有结果,只好达成协议:各喊各的,互不干涉。【段析】幼小时,父母各为他取了名字。【品味】奥伊达自己取名字,反映了他小时候就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这是一对既平常又很特别的父母,关心爱护孩子,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名人。于是,在爸爸的世界中,儿子是小“拜伦”,未来的大诗人,而在妈妈的世界中,儿子是小“杰克逊”,明天的超级歌星。可怜的儿子总算聪明,在费了许多心思琢磨之后,终于搞明白那深沉的男中音和尖细的女高音喊的名字虽然听起来不大一样,但都是指的他。一开始,他觉得这样很好玩。不管是谁叫他,叫哪个名字,他都乐呵呵的。后来,他会说话走路了,也能和别的小孩们一起玩耍了,他就开始生气了。人家的小孩都干干脆脆地介绍自己,“我叫彼得”,“我叫玛丽”,“我是安妮”,“叫我拉瑞好啦”。可他必须很费劲地解释:“我爸爸叫我拜伦,我妈妈叫我杰克逊。”小朋友们便不知所措了:“那我们该叫你什么呀?”【品味】写父母为取名一事争论的作用:摆出现实中的矛盾,为奥伊达自己取名进行铺垫,说明奥伊达的父母对他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小朋友们对奥伊达名字的费解直接促使奥伊达下定决心更改自己的名字。“干干脆脆”与“费劲地解释”,二者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我也不知道。要不,你们喜欢哪个就叫哪个吧。”他觉得有两个名字真麻烦。“可这两个名字我都不喜欢。”那个叫拉瑞的男孩直率地说。“你还是叫你爸爸妈妈重新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