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对本节课的基本理解与认识教材分析性质:性质:本课题属于概念理论课。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通过本课题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概念.知识和方法,通过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化学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尤为重要。本课题是学生在物理课上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基础上,来学习从微观视角解释观察到的物质宏观现象,为认同物质是可分的、微粒也是可分的辩证观点奠定一定的基础。而且本课题是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入门课,从这个课题开始,就要处处试着用微观的视角去解释宏观的现象,本节课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原子构成.离子形成.元素等抽象概念及后续其他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带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想象能力。学情分析不利因素:对学生而言由于本单元的涉及的微观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学生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只是在物理课中有所接触。虽有基础但是不是很理解粒子的可分性。学生对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难于理清,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趣味实验、观察图片,使学生感知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使学生学会看图,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2.通过实验,结合生活经验,从宏观现象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在用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3.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等化学变化和水蒸发等物理变化的分析,及动画模拟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继续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征,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难点初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烧杯、试管、胶头滴管、注射器、品红、氨水、蒸馏水演示文稿PPT、动画(水蒸发、氧化汞分解微观模拟)其他资源导学案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课趣味实验设疑激思发现问题播放“铁树开花”实验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用有趣实验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带着好奇走进微观世界,激起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物质是由实验3-1设疑激思边做分组实验边通过实验和图片感知分子和微粒构成的观察图片3-2.3-3观察分析,观察教材图片3-2、3-3,得出结论:微观粒子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原子的真实存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激发新思维;通过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微观想象能力。分子的性质学生自主学习指导阅读并提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阅读教材:P48最后一段: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得出结论:分子很小学生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分组实验:酚酞与氨水反应,热水中的品红指导实验,并设疑:回扣“铁树开花”原因?提问生活中与此有关的现象分组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采用实验,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使抽象的分子运动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并使学生能开始微观粒子解释宏观现象的本质,学以致用。演示实验:酒精与水混合分组实验:注射器分别吸水和空气压缩演示实验。设疑激思: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验并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PPT:展示学生得出的结论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全班交流此环节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