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结构,并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2.能结合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通过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时代背景: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2.给加点的字注音。郝叟()懊悔()字帖()诧异()强迫()踱步()宁可()思量()哽咽()()祈祷()()钥匙()()3.词语积累哽咽:磨损:懊悔:诧异: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一:初读课文1.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2.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探究二:再读课文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有哪些异同?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小结:从上表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第二课时探究一:析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2.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3.作者通过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个形象的?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探究二:品读课文,赏析句子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探究三:拓展迁移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我的收获1.通过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了本文,你还收获了什么?7.最后一课自主学习2、hǎoàotièchàqiǎngduójìngnìnɡɡěngyèqídǎoyàoshi3、哽咽:哭时不能痛快的出声。磨损:由于摩擦和使用而造成损耗。懊悔:对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诧异:觉得奇怪。合作探究第一课时探究一1.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2.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等例:“平常日子,学校……静一点,静一点……”“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放着他那副大眼睛”(教室里的氛围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只要想想:四十年来……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