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心声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理清作者思路2.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3.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学法指津】首先要认真地、反复地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尝试着用简洁的话语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通过阅读课文,想一想李京京坚持要朗读《万卡》的原因;然后结合具体语句思考一下文章主要是如何刻画李京京的,作者想通过李京京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棱角()纸捻子()发窘()撇嘴()祷告()抽噎()2、解释下列词语发窘:抽噎:沙哑:出风头:从容不迫:窸窸窣窣:斩钉截铁: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本篇小说,共换了几个场景?结合场景把故事主要情节找出来?【合作探究】1、《心声》一文中的程老师,她在上公开课过程中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位老师?2、京京为什么渴望朗读课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读好课文呢?3、李京京的心声仅仅是朗读《万卡》吗?他还有哪些心声呢?【释疑解惑】学完本课后,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讨。【拓展创新】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自测提升】一、积累运用(6分)2.根据语境,下面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____________。①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回篱墙上,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②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③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④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④①D.②④③①3.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本报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共青团中央开展了“永远不能忘记”全国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网络活动,引导青少年通过缅怀革命先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激发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理想信念。这项活动,拉开了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全国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序幕。在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等网站的活动专题网页上,网友们点击查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阅读感人至深的先烈诗抄,并纷纷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追思和缅怀。自4月2日活动启动以来,通过各网站专题网页献花的总人数已达到800多万人次,超过10万人写下了留言。A.青少年网上缅怀革命先烈B.共青团中央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C.青少年网上点击查看革命先烈英雄事迹D.各大网站开设缅怀革命先烈专题网页二、课内阅读(11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到了上公开课的那天,教室里前前后后都摆满了椅子,足足有二三十个教师和同学们挤在一间教室里。很多同学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师倒是不怕,打开课本就开始讲课。先讲契诃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几个生字生词教了几遍。接着她说:“下面请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按照事先的布置,当然只有林蓉一个人举了手。其他同学根本连动都不动。光那阵势就把人吓傻啦!谁敢瞎充好汉呢?林蓉从容不迫地朗诵了第一段。她读得很流畅,很清楚,程老师满意极了,连连点头,眉里眼里都是笑。读完这一段,老师一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