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1第周第1课时总第2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2、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3、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第一种方法: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哪些民族内迁?他们同汉族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有利于民族融合。还有哪些事件促进民族融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二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那么在这五十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学生答: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学生查阅中华民族分布图后回答:没有学生迷茫疑惑学生齐读本课新课标,而后自吧!二、探索研究,自主学习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课件动态展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地图及北魏骑马佣)后来,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是怎么统一黄河流域的呢?它的统一有何意义?2、动动手:回忆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的有关内容,让学生用方向箭头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流动趋向示意图》上画出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迁徙方向。3、从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中原地区,他们同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民族差异逐渐模糊,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那么,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的表现有哪些呢?4、在学生归纳后,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过渡: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呢?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北方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学习,逐渐融合在一起,成为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民族融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由读导入框的内容。学生答略请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说说具体情况。(学生看书归纳)生看P115图(学生活跃作答)A、“顺者昌,逆者亡”,我要顺应潮流,采取汉化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从而稳固我的政权。B、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祖母冯太后的许多改革措施不也是向汉人学习的吗?只有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目光短浅,思想保守,停滞不前,我们的民族岂不是越来越落后?C、鲜卑人在生活习俗上、礼仪制度上还很落后。只有改变我们民族落后的习俗,向汉族学习,治,为了控制全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5、那么,孝文帝会从哪些方面展开改革呢?其中,迁都洛阳是孝文帝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问:北魏建立时,定都在哪里?孝文帝后来想把都城迁往哪里呢?继续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展示材料:①《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②当时流行的歌谣: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归纳:平城自然条件比较寒冷干旱,其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且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而洛阳是表现中国文化传统优越性的地方。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及想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有关。孝文帝迁都洛阳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