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作品及文学常识。2、初读课文,积累生字词(音、形、义)。3、了解并掌握关于小说的知识。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小说的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学习的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4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社戏》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2、《社戏》体裁是小说。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了解时代背景。4、初读课文,标出段序,解决下列生字:肆无忌惮()棹()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舀()水怠慢()家眷()皎洁()踱()蹿()竹篙()潺潺()5、词语理解:(1)怠慢:待客态度冷淡而招待不周。(2)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3)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4)弥散:弥漫消散。(5)飘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二、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那些事?(2)全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3)理清文章结构:2、感受平桥“乐”事:(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3)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是“我”的“乐土”呢?(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乐事有什么作用?三、展示质疑:学生展示,老师适时点拨。四、总结提升: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五、当堂反馈:1、全文40自然段,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2、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归省()怠慢()凫水()蕴藻()家眷()3.鲁迅,原名,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4.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是()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B、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C、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D、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5.根据意思写出词语。⑴高远隐约的样子。()⑵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⑶扩散,布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2、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学习重点:1、2学习难点:2学习流程:一、自主预习: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那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层次。二、合作探究:(一)品读看社戏的全过程:1、戏前波折: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2、月下行船:(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2)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3)“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3、船头看戏: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4、由此,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二)赏析句子,品味语言: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去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连山像踊跃的铁的脊兽似的向船尾跑去?)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三、展示质疑:学生展示,老师适时点拨。四、总结提升:总结归纳本文的特色: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