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重点)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难点)【学习指导】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今天,我们再来重温这一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旗帜(zhì)掩映(yìng)瞩目(zhǔ)展拓(tuò)冉冉升起(rǎn)凝重(níng)3.解释词语。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易帜: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陈迹:过去的事情。4.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1):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主体(2~10):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结语(11):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5.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3)第二场景:晚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10)合作探究生成新知6.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7.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8.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2)“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里末代港督与前任形成对比,揭示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3)“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