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昌盛的文化》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佛教、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和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阅读课文中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说明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学习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了解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秦始皇兵马俑。通过有关图片资料让学生想像秦始皇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威武雄姿,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宗教。阅读教科书中有关司马迁生平事迹的介绍,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你从中受到那些启发和教育”,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以培养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仔细观察教科书中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资料,描述和想像兵马俑的威武雄壮。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认识宗教本质,学习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宗教。通过小组讨论“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通过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史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顽强的毅力。通过秦始皇陵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感受兵马俑所展现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了解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的时间、《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史记》的体例、秦始皇陵兵马俑艺术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教学难点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故知新:列举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启发思考回答情景导入: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大一统的时期,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科学文化的昌盛,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许多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今天我们学习秦汉时期在宗教、史学、雕塑等方面的文化成就。启发积极参与也可由课前提示导入要引起学生兴趣三维目标大屏幕展示总体把握,为新课做铺垫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佛教的诞生地在哪?是什么时候、怎样传入中国的呢?2、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呢?(佛教基本的教义)3、结合现实说说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4、道教形成于何时?主要主张?道教与佛教有何不同?对我国文化有什么影响?5、《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重点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写作特色、《史记》的价值和影响等)。6、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从中你有什么感悟?7、秦朝劳动人民是如何制作兵马俑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大屏幕出示问题,指导阅读启发引导点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探讨交流,解决问题(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重点难点突破:面对的群体是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的能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但毕竟认知有限,在学习文化部分时,可从他们的身边入手,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再根据学生们喜欢展示自我的特点,可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目内容,根据要求收集、处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并完成相关的文字整理工作。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建议和监督。而在课堂活动时,教师则要注意点拨,对学生指导分析点拨阅读归纳探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的设计在于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的表现及时评价并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全体参与,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认知水平。小结归纳:我们今天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文化,主要介绍了宗教、史学和雕塑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