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二课时)教案年级:____班级: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主备人授课时间第2课时审核人课型新授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展示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对原始农耕的理解。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辅助多媒体教学。学习流程“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习导引明确目标】1、了解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2、了解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总。3、理解什么是氏族?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或手写。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展示提升】1、导语:“民以食为天”,从以野食充饥到农耕种植是人类生活史上的飞跃。想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是谁?(河姆渡人),想知道这个问题就通过本课的学习。2、河姆渡人的生活。穿越时空隧道,走近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提问:河姆渡人生活的地点、距今的时间及生产生活情况。(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并回答下列提问)⑴提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教师把教学过程内容分成六大块,分别交给六个小组去1、学生分六大组进行。2、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教师点拨: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⑵拓展:问:河姆渡人的原始农业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了哪些进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展示)。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靠猎取动物和采集植物为生,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②北京人赤身裸体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而河姆渡人住上了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家畜,会烧制黑陶,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活动一:请你充当一名小记者,穿过时空隧道,去采访一下远古时代的河姆渡人,介绍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3、半坡人的社会状况。列表格比较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通过比较,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比较直观。(表格见本课小结)。拓展:⑴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穴居在山洞里,即“穴居”,而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已经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请你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略)。⑵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为什么不同?(学生回答)①半地穴式:黄河流域,天气干燥寒冷,半地穴式的房屋冬寒夏凉的特点正好知合;②干栏式:长江流域,地势低洼,多雨潮湿,而干栏式房屋既牢固通风,防潮性能又好。引领:人类文明总是在不断地进步的。4、氏族。提问:什么是氏族?氏族有什么特点?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做氏族。②特点: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5、归纳小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接下来用多媒体显示,本课知识点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本课要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简表:原始居民时间地点原始农耕原始家畜原始手工业河姆距今约6000浙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烧制黑陶完成。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善于合作,勇于展示,挑战自我!具体作法:1、教师进行引导,及时点拨、纠错。2、对各组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