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编制教师总序号审核人学生姓名班级小组序号课题内容14、驿路梨花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细读课文,从内容、形式、表情达意方面,学习、分析、理解本文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学习重点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学习难点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学法指导讨论、研究、汇报,学会略读。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达成教学目标1。1、背景链接: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作者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作者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我立即拿起笔来.2、文学常识:《驿路梨花》的作者彭荆风,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驿路,又叫“驿道”,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3、生字词: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字词。zhúmièmímánglùsùjiǎnlòuxiūxiánjīngyíng(竹篾)(迷茫)(露宿)(简陋)(休闲)(晶莹)xiūqìzhésǔndǒuqiàoyìlùshānzhàiniǎnzǒu(修葺)(折损)(陡峭)(驿路)(山寨)(撵走)4、整体感知课文: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一、预习案明确:“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叔叔: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1、阅读、探究、讨论:找出文中设置的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分析理解作品精巧的构思及其表达效果。明确: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小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第二课时完成探究案2和语文主题阅读,达成学习目标2和3.2、“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理解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明确:见教参第186页。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还是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象征。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二、探究案三、训练案我的知识网络语文主题阅读(一)见语文主题学习第四本49页,《指路小孩》。香港屯门有一条轻铁,沿途一边是街道,一边是山坡绿地。站台是敞开的,立着车费刷卡机。站在月台上,看闲花野草、楼宇路人。过一会儿,有电车驶来,车与轨道的摩擦声在高远的天空下散得很远。头一回搭轻铁去天水围看朋友,半路上与一个小孩同行。那是个胖胖的男孩,穿一条肥大的短裤,颈上挂着八达通卡,手里提着一个黑色乐器盒,肩上的布袋里是乐谱,应该是星期六上琴课或者下琴课回家。看他神情严肃、身负要务的样子很有趣,便逗他,指他的盒子说:“双簧管?单簧管?”他先还绷着,后来就绷不住了,鼓鼓的脸颊露出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