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本课生字词。2、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著名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发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0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其他作品《海上劳工》、《笑面人》等。2.写作背景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残垣断壁。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琉璃()()珐琅()()赃物()箱箧()惊骇()瞥见()4、解释词语:(1)眼花缭乱:(2)荡然无存:(3)不可名状:(4)谴责:5.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3)、整体感知在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一方面表达了对圆明园的____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____之情。【合作探究】1、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什么手法?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2、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对强盗进行了愤怒的谴责,这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3.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1)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展示质疑生展示学习成果,师补充。总结提升1.读了本文之后,你对雨果这位作家有了怎样的认识?请作出你的评价。2.总结文章的主旨。当堂反馈1、圆明园是我国清代名园之一,是世界文化艺术的杰作。请再列举几个这样的古建筑,外国的也可以。2.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提示:可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经济、科技落后,国力衰微等来谈“原因”;对“进步”应与清末情况作比较。)课外拓展链接阅读下面的文章《圆明园的哭泣》,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史。哭泣的圆明园张晓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蹫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