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东欧剧变的概况,了解苏联解体的主要过程,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2、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书、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情感与价值观⑴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⑵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2学情分析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逻辑性不强,学生感觉生涩难懂,初三学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理性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浅出,注重启发。3重点难点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难点: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经验教训。4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入:展示四幅图片,德国柏林墙被拆除,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示威游行,庆祝两德统一,克里姆林宫镰刀斧子旗降落,这几张图片都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出现的经典镜头,在这之后东欧和苏联国家社会性质都发生根本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要启示?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历史教训?让我们一起循历史脚印去探讨吧。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教师:历史脚印追溯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苏联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该体制还存在哪些弊端呢?学生:农业和轻工业处于落后状态,严重违背民主和法制,个人崇拜,高度集权等教师:随着时间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之后的领导人都想突破模式的框架进行改革,首先就是社会主义的先行者----赫鲁晓夫。1.赫鲁晓夫改革引导学生在书中明确他改革的目的,内容和评价,由于赫鲁晓夫改革过于急躁,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小修小补,以失败而告终,1964年被迫下台,他黑白大理石拼砌的墓碑象征着他毁誉参半的一生。2.勃列日涅夫改革勃的改革前半期重点改革重工业,使苏联的军备赶上美国,美苏冷战苏联占攻势,而且这一时期苏联还体现出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出兵干涉东欧内政,内蒙古驻兵,中苏关系破裂珍宝岛事件等都是他一手策划。他改革的后半期体制僵化,把追求稳定作为改革的目的,使国家体制如一潭死水。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上台,但执政15个月后,就因病离开了他的国家和人民73岁的契尔年科上台,他的年龄及他的保守思想体系,注定了他是个守摊子的过渡性角色,上任11各月就去世了。苏联连续三年办国丧,这些领导人都没有使苏联走出困境。过渡:社会主义体系中,东欧有8个国家,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依靠苏联的援助和支持或在其支配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最初各国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这种制度不是本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是被苏联强加的,美国和苏联的区别是,美国拿盟国当朋友,苏联拿盟国当奴才!随着这一体制弊端的显露,各国先后改革,其中匈牙利改革最突出。3.匈牙利改革提问学生在书中找到改革的内容及评价。4.中国改革教师:东欧和苏联的改革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社会主义体系里的中国改革如何呢?学生自由回答学生:1978年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师问:为什么中国改革能够成功呢?学生甲: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学生乙:中国有邓小平教师: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符合国情,以及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他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毛刘周朱陈林邓),第二代领导核心,这种威望有利于改革的推行,同样体现出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建国后的中国虽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我们的大前提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完全受苏联的支配,我们改革成败与否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