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3、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备注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平桥村人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生活无限怀恋的思想感情。。重难点1、体会、欣赏本文细致逼真、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经典的语言材料。2、能根据人物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具多媒体CAI课件学时计划用2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布置预习】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不熟悉的字词注音。2、完成《一课三练》中1、2、3、4题。第一课时【资料助读】1、题目解说“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2、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3、作品背景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我生长于都市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的生活。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母亲的家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良关系追求。【导入新课】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自主学习】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合作探究】1、(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2、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几件事。a.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b.看社戏前的波折。c.月夜行船。d.去赵庄看社戏。e.看社戏后归航偷豆。f.六一公公送豆。详写c、d、e略写a、b、f【精讲点拨】1、平桥村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为什么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2、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文中写道“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是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拓展提高】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每个四遍。2、完成《一课三练》8、9、10、11题。第二课时【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合作探究】(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对人物动作、语言进行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