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自己给自己出“书”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确定入选篇目,以及组织、筛选、修改、润色、编辑、校对稿件等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要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应该多读、多写、多积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分析各种材料的能力,运用电脑誊写、打印、编辑等多种能力,体现综合性学习课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明确自己出书不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活动过程:第一课时(课前指导课)一、导入主题:教师向学生传达活动课的整体思路、设计意图,取得学生的共识,激起他们的活动兴趣。二、分组讨论: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设两个负责人,其中一人登记讨论结果,一人起协调作用。讨论内容:本次活动的实施建议。本组成员可轮流讲出自己的设想及实施建议,组长及时登记在事先准备的稿纸上。如果已和前面同学重复的可忽略不记。大约二十分钟后,每组二位负责人整理本组的建议,分门别类,按序号整理好交给班长。四个小组收齐后,由班长、学习委员、语文科代表及语文教师共同针对四组同学的建议,或作补充或删除或完善,形成以下“出”书的实践指导计划。三、多媒展示以下十几项实践指导计划。(1)确定选题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所出的书的具体内容。例如:①收集从七年级起至今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各种体裁的作文,出一本《XX作文选》;②从三年来的周记、日记本上选一些较满意的周记、日记,袒露自己的心灵历程和内心世界,出一本日记集子;③喜欢小说、散文的同学,可就这方面筛选整理材料,出一本《XX散文集》;④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选取以前作文中的议论文、随笔、杂谈、书评、影评、读后感、观后感以及平时因事、因物、因景等有感而发的议论文字材料;⑤喜欢戏剧创作,改编剧本、话剧等的学生,可根据课内外原著改编剧本;⑥情感丰富,喜欢借景抒情,大发诗兴的同学,可以将平时自己的一些作品,整理出一本《诗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按写作时间、文章体裁、文章主题等分类编排。(2)组织稿件,确定入选编目把与自己确定选题有关的素材尽量找出来整理好,以备筛选。这项工作比较费时,学生必须要自主、耐心地去完成。(3)确定作文集的文字量课标有关写作的目标,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也就是说每学年学生习作至少一万八千字,因此自己出的这本书文字不少于30000字。当然,对个别学困生可个别处理,没有硬性规定。(4)筛选稿件围绕主题选择稿件,对现有稿件择优录用,用夹子夹在一起。(5)修改润色对已经录用的稿件,利用课余时间修改润色,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等写作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中心突出,结构井然,语言生动等。也可同学之间互相交换评改作文分享感受,沟通各自不同见解。修改时请注意运用作文修改符号。(6)打印或誊写①家中具备打印条件的同学,先将修改好的材料输入电脑中设定的文件夹,等全部打字完成,再进行美术设计,如插图、插页、补白等,设计版面、字体、字号、颜色等;②不具备打印条件的同学,不能直接复印原稿,应该用文格纸认认真真、工工整整仔仔细细地抄写下来,编写序号。(7)编定目录①编写目录;②编写页码。(根据个人喜好,页码可居中,可左右对齐等)(8)写序或跋教师先解释清楚序和跋的概念。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说明写书的宗旨、经过,或介绍、评论本书的内容。跋:写在书籍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评价,鉴定之类的文字。自己“出”的书的序或跋可由同学自己写,也可请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社会名人帮忙写。(9)设计封面、拟书名①同学之间可以合作设计封面;②也可以裁剪自己喜欢的插图作为书的封面;③给作文集拟一个富有个性的书名,要构思清楚书名的含义,并能口头表达为什么选择这个书名。(10)反复校对先后要校对三遍。一校作者自己独立完成,认真阅读,当场修改;二校请同学帮助第二次校对;三校为保证没有或少出错误,作者自己最后校对一次。(11)定稿装订成册最后一个环节,同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