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题目解说】“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述文的范畴。【走进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永州八记》。【背景链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字词全解】⒈虚词的用法而:谭西南而望(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乃记之而去(表承接,连词)乃:乃记之而去(“于是,就”的意思,副词)卷石底以出(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把、用)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⒉一词多义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见:出现。下见小潭;看见,动词。明灭可见。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游: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游览。同游者。环:玉环。如鸣佩环;环绕。竹树环合。⒊古今异义①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②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③闻:古义:听到。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④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⑤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⑥布:古义:映。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⑦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今义:允许。⑧佁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⒋词类活用①斗折蛇行。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②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③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④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⑤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⑥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⑦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⑧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句段解读】⒈倒装句:①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②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③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⒉省略句:①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②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③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重点探究】探究作者由乐转忧的原因【剖析】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然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可是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主旨归纳】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写作借鉴】1、移步换景。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2、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结构图解】(板书设计)小石潭记发现小潭————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