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案20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与学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发展,掌握迁都的地点及原因、影响,记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2、过程与方法自学和分组讨论“北魏迁都的原因”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与学的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与学的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与学的过程:一、复习提问1、列举以少胜多的战役?(时间、双方、地点、结果、影响)2、说一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有哪两种类型?3、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有何作用?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1、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什么战役后,该政权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1、北魏建立时间、民族2、列举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_____(民族_____)、________(民族______),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政权______(民族______)。2、4世纪后期,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北魏并统一了黄河流域?3、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四次统一3、北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有何作用?4、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地点及原因?4、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______迁到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5、北朝包含哪些朝代?南朝有哪些朝代?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1、思考探究: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引导】读课文,小组交流分析:(1)、粮食供应紧张。(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3)、而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根本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2、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具体介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引导】由内容上看出,孝文帝从不同方面向汉族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两个特殊的字眼。你们发现了吗?从“必须”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带有强制性。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联系并思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1)北魏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