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学习目标1、掌握常识及生词,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巩固记叙六要素。2、把握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生动鲜明的语言。3、培养学生自我剖析的精神。学习重点品味文章生动鲜明的语言。学习难点把握文章主旨,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资源导学案、自学检测、当堂测评、《风筝》基础梳理、平台讨论及活动第一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25-30分钟)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2、自学教材(4——5分钟)带着学习目标独立认真朗读预习课文。(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完成生字词注音。)丫叉(chà)什物(shí)惩罚(chéng)憔悴(qiáocuì)伶仃(língdīng)惊惶(huáng)瑟缩(sè)嫌恶(xiánwù)虐杀(nüè)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恍然大悟(huǎng)3、把握基础(4分钟)登录平台-查看作业-选择微课“《风筝》基础梳理”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对照订正上一题注音(用红笔改正),并完成下列填空题。(1)关于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2)主要作品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自学质疑导学设计【导学一】学法指导资源助学(25~30分钟)1、导入: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操作流程:1)提前发布学习任务:教师提前登录平台上传本课学习资源,线上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明确自学内容、时间、方法。2)明确当堂学习目标:教师带领学《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所有作品都收在《鲁迅全集》里。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4、理解内容(15~20分钟)(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学指导:找关键句,注意把握文章的线索与感情基调)两件事:少年时我把弟弟的风筝梦扼杀了。中年时我懊悔,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两件事都是围绕风筝来写的,所以本文的线索是风筝)思想感情的变化:嫌恶风筝的游戏——鄙视放风筝的行为——愤怒制作风筝——多次自责,期望补过——补过而不得,心情沉重悲哀(由些可知,本文第二条线索是情感。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情感句、词,然后再归纳。)变化的原因:作者通过读儿童教育书,懂得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四段,理清这段文字的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人物:我和弟弟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我恍然大悟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环节二】自学检测-在线测学,质疑思学(10—15分钟)生明确学习任务,齐读目标。3)督导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回督学,引导学生自学文本,带着学习任务及目标自学课文,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跟读课文,在课本上用红笔做上记号或在导学案上完成检测题。4)微课助学:学生自学微课对重难点知识的解读分析,教师巡回督导学生规范使用平板,提高自学效率。1、在线测学(6~8分钟)先独立在导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然后将题目答案提交到平台上。(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A.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