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文化的交融》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福臻中学的潘建馨,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农牧文化的交融》,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一、课程标准: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二、教材内容:根据课标要求,我选取了八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第二课第二节《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部分和第三课第一节《农牧文化的交融》中“两宋与游牧民族之间战与和”的部分内容。这样就对教材作了一个较大的改动,将原来在不同的章节内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整和在一起,这样安排也是想更好地体现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从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知道两宋时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战与和之间相互交融的情况。领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课本和搜集、分析、运用历史资料等方法;学会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的历史思维方法;在讨论、对比、观察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分裂是短暂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们共同缔造的。四、教学重点难点:本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澶渊之盟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相关史实,才能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教学难点: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难点的依据:这个目标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第二,对学情学法的分析一、学情分析1.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和对开卷考试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2.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教法学法分析: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资料.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第三、教学过程的分析: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导入:出示中国地图,说一说:中华文明的摇篮在哪里?提问个别学生后归纳导入: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我国悠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到黄河流域,去了解几个特殊时期的中华文明。设计意图:从已学的内容入手,设计一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过渡语)首先,让我们到东汉末年的黄河岸边,看看那边发生了什么?板书:东汉出示地图,想一想:这个时期特殊在什么地方?找一找:当时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板书:游牧民族、汉族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了解当时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并立的情况,知道当时少数民族内迁的基本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结合教材,回答:由哪个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板书:鲜卑族情景对话:由老师扮演孝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