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积累生字词。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灯笼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重点:目标2.3自主学习:(一)1.了解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2.字词积累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神龛()锵()然霍骠()姚()燎()原幽悄()熙熙()然司马懿()斡旋:垂珠联珑:幽悄:思慕:静穆:人情世故:(二)阅读感知: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3.在作者的笔下,灯笼承载了哪些厚重的内涵。合作探究:1.作者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灯笼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展示质疑:小组交流,老师点拨,解决疑难。总结提升:感悟思想,归纳主旨。当堂反馈: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领域静穆思暮铿锵B.退色灯谜点缀暖融融C.磷火凑巧斡旋幽悄D.消夜燎原熙熙斓珊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品析语言,感受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2.关注结尾,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对“灯笼”的回忆?2.文章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有什么作用?合作探究:再读课文,赏析语言。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4.“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5.“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和!”展示质疑:小组交流,老师点拨,解决疑难。总结提升: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当堂反馈:根据谜面猜灯谜。1.全是男子汉(猜一个字)2.和尚诵经(猜一个四字成语)3.小小年纪,胡子一把,不论见谁,总喊妈妈。(猜一动物)4.生来铁胆热肠,爱管不平之事。(打一家用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