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再别康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过程与方法: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教学重难点】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难点:诗的欣赏方法。【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先播放《再别康桥》的视频MTV,直接把学生引入诗歌美的意境之中,营造学习诗歌的学习氛围。1、教师深情引课:(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概括徐志摩的人格魅力。)有这样一所学府,它英才荟萃、精美灵动;有这样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这样一条河,它温婉沉静,幽远迷人;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风流潇洒;有这样一首诗,它清新淡雅,精美绝伦。2、教师设疑激情:其中的这个人是谁呢?(徐志摩),他与这河、这桥、这所学府有着怎样的情深意长,他因何写下这首令世人传诵不息的诗篇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品读他的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二、走进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三、预习检测:1、生字识记畔(pàn):1.(江、湖、道路等)旁边;附近。如:湖畔。本文取此义。2.田地的边界。荇(xìng):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葫果椭圆形。笙(shēng):管乐器,常见的有大小数种,用若干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形的座子上制成。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2、词语识记漫溯:随意地在水中溯流。斑斓:(书)灿烂多彩。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3、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要写《再别康桥》?(2)康桥是一座桥吗?(3)诗的首尾有何特点?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五、合作探究: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㈠音乐美。1、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