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重点)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难点)4.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学习指导】朗读法、研讨法。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新课导入: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人物简介: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2.文体知识: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3.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籼型(xiān)笼罩(zhào)雄蕊(ruǐ)繁殖(fánzhí)搅拌(jiǎo)秧苗(yāng)劫后余生(jié)兵不解甲(xiè)大相径庭(jìng)矢志不移(shǐ)坛坛钵钵(bō)4.重点词语解释。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5.袁隆平为什么要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身为教农作物栽培学的袁隆平,看见农民向福财为了换水稻良种来回走了四十公里,他心里难受,觉得是自己的失职。6.在研究中袁隆平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解决的?①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其进行异花授粉十分不易。解决方法:研究出“三系”培育法。②文化大革命袁隆平培育出来的秧苗被破坏了。解决方法:抢救仅存的几棵秧苗。7.袁隆平做出了哪些惊人的成绩?培育出水稻品种五百多个;1976年~1989年杂交水稻种植增到两亿亩;十三年杂交水稻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一十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1987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在巴黎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颁发给了袁隆平……合作探究生成新知8.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一下,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交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9.本文是怎样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10.文章在说明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多处运用了数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