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VIP免费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_第1页
1/2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_第2页
2/2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了解结晶现象。2.知道两种结晶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结晶的概念。(2)结晶方法的应用。2.难点:结晶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青藏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Na2CO3),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当我们剧烈运动以后,经常发现我们的脸上和脖子上有盐霜;在农村很多居民冬季都有腌制咸肉的习惯,在腌制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咸肉的表面也会出现盐霜。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其中的道理。推进新课【投影】【设问】上面的这些固体都是从水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那么这些物质为什么会从溶液中析出呢?【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水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改变温度或减少溶剂,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人们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板书】1.结晶的定义【师生整理】结晶和溶解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固体溶质溶液中溶质。【提问】既然溶液要析出晶体必须达到饱和状态,那么达到饱和状态后的溶液用什么方法才有晶体析出呢?【板书】2.结晶的方法【师生归纳】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过渡】下面我们就通过两个实验来认识和掌握这两种结晶的方法。【实验探究】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氯化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在一只盛有30m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成浓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思考】为什么食盐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而硝酸钾则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你能根据二者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的规律来作出解释吗?【讲解】①当温度降低时,溶解度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析出的晶体比缓升型物质析出的晶体多,当升温蒸发溶剂时,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的蒸发,所以,陡升型的物质适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②而当温度降低时,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析出的晶体少,所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不好,而多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提问】根据上述我们的分析和总结,你认为这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师生归纳】(1)蒸发溶剂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海水晒盐得食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硝酸钾晶体。【创设情景】若硝酸钾晶体中混有少量氯化钠,请你经过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提纯硝酸钾。【实验探究】活动进程观察到的现象你的观点在烧杯里加入10g硝酸钾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注入15mL水,加热使其溶解。然后冷却,观察有没有晶体析出。再进行过滤,滤出晶体,氯化钠仍然留在滤液里观察到硝酸钾晶体的析出【分析讨论】青海高原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食盐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道理。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晶现象以及溶液结晶的方法。结晶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所吃的食盐就是通过结晶而来的。结晶是通过改变溶剂的量或温度而析出晶体的一种操作也是实验室的基本操作之一,同学们应熟练掌握。板书设计1.结晶的定义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2.结晶的方法(1)蒸发溶剂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如海水晒盐得到食盐(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硝酸钾晶体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教案 (新版)沪教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