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学习目标】1.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3.知道收集氧气的方法。4.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5.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学习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学习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观察与思考】:1、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⑴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将其物理性质记录在下面:⑵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5】、【实验2-6】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MnO2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b.注意事项: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思考交流]:小组内交流讨论,在本实验中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能否确定二氧化锰是本实验的催化剂?说出你的理由。根据你对催化剂的理解,应该增加哪些实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二不变】2、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⑴仔细观察教师所展示的氯酸钾,将其物理性质记录在下面:⑵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7】、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二氧化锰在⑵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讨论与交流】——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b.注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实验步骤: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补充练习(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讨论与交流】:⑴将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默写在下面:⑵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上分析以上反应的共同点。⑶上述三个反应都是分解反应,你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说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吗?写在下面。四、有效训练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2.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C.蜡烛燃烧D.粗盐提纯3.工业上制取大量氧气的方法是()。A.加热氯酸钾B.加热高锰酸钾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