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学习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东汉末起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各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能力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学习,对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多媒体对相关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兄弟民族组成的统一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多民族在家庭中,民族团结、平等就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和谐美。【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难点:如何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的关系【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板书设计】一、少数民族的内迁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3.鲜卑的兴起4.北魏的建立与发展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迁都(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孝文帝的改革内容①语言:说汉话。②姓氏:改汉姓。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三、北方民族大融合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导入新课:播放背景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歌?听出来了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各族儿女都为她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学们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流血牺牲的事例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你们可曾知道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还有那些以牺牲本民族的利益来换取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兄弟民族吗?虽然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已经消亡,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使我们这个民族日益强大起来,并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鲜卑族。●讲授新课投影:幻灯片“历史连接”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宋、齐、梁、陈”—南朝—北朝一、少数民族的内迁(板书)师:在古代中国的长期民族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同学们知道是什么特点吗?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板书)学生阅读教材后可以回答。2、东汉末年的内迁各族师: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开始了。在这些南迁的流动大军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异族的身影,他们就是历史上被称为“五胡”的古老民族。同学们看一看都有有哪些民族?“匈奴、鲜卑、氐、羯、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族的拓跋部。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世居中国北方。就是居住在嘎仙洞的拓跋鲜卑部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的改革相当成功,北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剧增,国际交往频繁,一派东方大国强国的风貌。3.鲜卑的兴起(板书)(投影:寻源)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鲜卑的兴起“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强盛,公元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