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学习内容第三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2.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重点)3.从历史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全面认识曹操形象。(难点)学习过程一、文本导入1、素材传递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发生过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2、导入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帐下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此人就是杨修。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探索此中奥秘,或许会对我们的人生也有一些启迪。二、自学新知:1生字注音屯兵(tún)庖官(páo)鸡肋(lèi)夏侯惇(dūn)禀请(bǐng)主簿(bù)辕门(yuán)恃才放旷(shì)酥(sū)食讫(qì)佯惊(yáng)大麓(lù)谮害(zèn)惑乱(huò)麾军(huī)2词语解释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佯装:假装。绰:抓取。适庖官进鸡汤:适,正好。数犯曹操之忌:数,多次;忌,忌讳。人皆不晓其意:意,意图。丕如其言:如,遵照。植然其言:然,认为……对。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但,只要;之,代词,指曹操。3走近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他经历了元末社会动乱,曾参加过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很少,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一种以封建纲常为支柱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小说,另外还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和一些乐府等。4相关知识《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明清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全书120回,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军事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做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互相衬托,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5背景探源《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三、互动探究(一)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点拨明确】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缘由和经过。2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点拨明确】①鸡肋事件;②改建园门;③分食酥饼。(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点拨明确】①语破奸心;②轻视吴质;③教植斩吏;④巧作答教。三、小结感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