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男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2、概括文章的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1、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自己认为生疏的字词。2、通过小组活动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合作探究分析总结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3、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明确其优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树立学生的正义感。2、突出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及概括人物形象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难点:1、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及概括人物形象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主题曲,让学生回忆契可夫的《凡卡》,凡卡的不幸值得同情,但在当今社会比凡卡更可怜的孩子也有,更值得同情,因为凡卡有爷爷的爱,他很爱他爷爷。他写给爷爷的信里虽然有很多的眼泪,但是散发出茶饮,烟草的甜甜的香气。而魏志远的小说《小男孩》中的小男孩,没有爸爸,他想起爸爸骑自行车,让他坐在后座上,算是有一点亲切感,但是一闪而过,太淡了,他没有妈妈,他的妈妈是“魔鬼”。今天我们来学习魏志远的小说《小男孩》,学后看看我们能为小男孩做些什么?二、走进作者:魏志远,笔名维熹,1952年生,当代作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艺学系。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乐山地区文工团小提琴演员,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组专业作家,《西藏文学》编辑部编辑、诗歌散文组组长,《星星》诗刊编辑,副编审。四川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雪野》、《感动过我们的怎能忘怀》、《喜马拉雅山古海》,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报告文学集《中国家庭采访手记》,短篇小说《一种声音》、《一种颜色》、《窗台》,中篇小说《女人不是月亮》、《晚晴》等。她的小说《小男孩》被选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雪野》获1988年四川省文学奖。三、预习检测:1、扫除字词障碍油渍()痒()濡湿()吮吸()瞟()黏()摁()咝()2、理解词义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拂动:轻轻吹动。瞟:斜着眼睛看。濡湿:沾湿。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故事的线索和情节线索:小男孩行踪事件大意:小男孩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情节展开:开端:(1段)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索要生活费发展:(2—11段)小男孩在找爸爸的路上坐电车,买冰棍,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妈妈谈话等情景高潮:(12—20段)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景。结尾:(21段)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晚上只得露宿菜场的凉棚。五、合作探究:(一)分析人物形象1、从语言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2、从肖像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3、从动作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4、比心理描写方面分析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则寂寞的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明确:本文详细地记叙以主人公“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向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寂寞孤独近似孤儿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上带来了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六、精读品析:1、《小男孩》反映了什么问题?2、在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3、写法分析(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2)注重细节描写。七、拓展延伸:1、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什么?2、小男孩决定运用法律手段要回生活费,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他希望你当他的律师,你如何才能帮他打赢这场官司?【板书设计】天真善良寂寞孤独聪明细心无望无助直接原因:————父母离异家庭根本原因:———“两法”落实不力小男孩父母离异夫妻缺乏亲情推卸责任法律淡薄【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让爱充满课堂,让真情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