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例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本课时从内容安排上,条理清楚,基本上是按照一条主线进行的,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个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活动及演示实验,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从能够从影响气候的诸多因素来综合认识气候成因,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二、主题结合初一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演示实验,综合了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课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三、操作过程(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都很自信,几乎齐声说:“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师提示:“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生:“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教师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引导归纳结论: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孩子们露出欣喜的微笑,原来是地球形状捣的鬼,并争先恐后说出答案。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1、自转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师:“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由于比较直观,学生很容易说出大约时间。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学生们凝视观察,并夹杂着小声议论声。师进一步出示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因为化简了难度,孩子们很快举手抢答。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学生们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求知的渴望,开始自发寻求答案。归纳结论: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2、公转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生:“近似圆形的椭圆。”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生:“斜着身子。”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师生归纳: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春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夏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秋分: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冬至:月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昼夜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学生讨论,气氛热烈。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