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在烈日和暴雨下【学习目标】1、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3、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学习重点】1、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学习难点】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介词短语,是文中主人公祥子拉车活动的环境。小说通过对祥子痛苦艰难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生活着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2.走近作者老舍(1898—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他被誉为“人民艺术家”。3.相关资料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那个时期的北平,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特务横行,官吏凶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老舍先生虽然不在北平,对北平贫苦人家的生活有切身的体验,他也结交过一些下层贫苦人民,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他们的质朴、勤劳的本质,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无助与无奈。他为他们的命运感到不平,可又没有办法来改变他希望用自己的笔,来反映贫苦人的生活,来表现并批判那个不公与不幸的社会。选文的故事背景是:车夫祥子厌恶他的老婆虎妞,不愿在家待着;虎妞因把一间屋子借给小福子使用,也不愿祥子在家。这天,祥子因天太热,想白天在家,晚上出去拉活,可虎妞嫌他碍事,就把他轰出去干活,他一声没出,喝了瓢凉水,走了出去。课文故事即起于此,后来祥子因在暴雨中着凉,生了一个多月的病,病还未完全好,因贪拉车挣钱,又染上痢疾,待痢疾刚好不久,虎妞又难产而亡。【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打dǔn()汲()水腻()烦憋()闷发痧()恶()心冷飕飕()huǎng()子腥()臭焦()zào2、辨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条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2)、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合作探究】3、课文在描写天气炎热时,把老城比作什么?从人的感觉角度又是怎样写的?4、作者在具体描写天气的干燥、烫手、憋闷时,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举例说明。5、暴风雨开始来临时,天地的情景是怎样的?给人的感觉如何?用文中的精练语言回答。具体表现在哪里?6、作者怎样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心理的?有什么作用?7、作者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刻画,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反馈练习】8、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整个老城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2)、在这个白光里,每一个颜色都(),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着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3)、他不能抬头,不能(),不能呼吸,不能()。【教学后记】《在烈日和暴雨下》答案1、盹jínìbiēshāěsōu幌xīng躁2、(1)、形容枝条精神萎靡,不振作(2)、害怕,慌张,不知怎么办好。3、烧透的砖窑;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比喻,拟人,排比等。4、正面描写:从“六月十五那天”到“一点风也没有”;从“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到“使人喘不过气来”。侧面描写:狗和骡马的呼吸,小贩的沉默,柏油路和铜牌的要被“晒化”等。5、水的世界全乱、全响、全迷糊。6、犹豫心理: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胆怯心理:祥子有些胆怯了。矛盾心理:他心里腻烦了。后悔心理:一出来,才晓得自己错了;这些心理描写很好的表现了人物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痛苦不堪的心情。7、本文写景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物,是为典型人物创造一个典型环境。可以理解,“烈日”越“烈”,“暴雨”越“暴”,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的祥子就越痛苦,越难熬;旧社会劳动人民面临灭顶之灾。8、(1)、憋闷;烧透(2)、刺目;搀和(3)、睁眼;迈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