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历史组教师赵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下面我将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设计理念《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基于此,本课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子目关系、教学重难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的推陈出新是隋唐时代突出的特点,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步的科举制就是在这一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就重点讲述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五个皇帝在确立、健全和完善科举制度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以及给隋唐社会带来的耳目一新、令世界向往的变化。科举制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朝末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在安排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的基础上,推出了这一专题课,不但使学生对这一制度的有个初步地了解,也为后面课程中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的上下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子目关系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过程,科举制度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在科举制发展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增加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经过这三人对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才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的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任何一项制度的确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科举制也一样。不可否认,科举制的创立和逐步完善给当时的社会特别是唐朝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不可避免的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科举制的影响并正确评价成为一个难点。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模仿、接受能力强,特别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表扬、肯定,此外,他们还活泼好动,无法持久专心听讲,他们渴望亲身体验,需要在同伴的影响下激发学习兴趣,需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如果教师能够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引进激励机制,使学生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就能达到互相帮助,共享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就本课来说,科举制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列为一个专题学习,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如果单凭老师一张嘴满堂灌,既枯燥无味,也违背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就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各种形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四.教学目标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目标: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五.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法,学法)本节课史实十分丰富,我充分利用图片,史料等资源,利用多媒体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