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方式】学生从现有水平到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可以用以下4个学习阶段进行连接。阶段现有水平过渡状态的学习过程发展水平第一阶段知道“分子、原子”词汇。给学生描述一个科普故事,一次奇特的旅行。旅程的起点是无限的宇宙,让学生感受它巨大无比的存在;旅程的终点是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虽然微小难见,但它们是客观存在的。知道“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的事实;知道“分子、原子”非常微小。第二阶段了解物理课上有关分子的知识。第一环节——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让学生回忆物理课上有关分子的知识,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中,归纳、抽取出分子的性质:1.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2.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环节能够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自然进入到新课学习之中。第二环节——教师演示2个实验,请学生们观察、总结实验现象,依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这一环节建立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了解分子的性质。第三阶段了解分子的性质。第一环节——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品红在水中的溶解”让学生建立“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认识,此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问题:“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这一环节使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产生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二环节——让学生首先关注到教材上有关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上“水的分解反应”和“氧化汞的分解反应”的模型示意图,谈论有关分子、原子的概念。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谈论,使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有了进一步具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微粒观”。初步认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第四阶段了解分子的性质;初步认识分子、原子概念。教师精心选择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微粒观”解释一些简单的宏观现象。能够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某些简单的宏观现象和问题。【教学手段】师生朗读、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小组讨论、全体交流。【技术准备】实验药品:蒸馏水、氨水、酚酞试液、品红固体;实验仪器:试管2支、小烧杯3个、1000mL烧杯1个、250mL烧杯2个、药匙、滴管;教室设备:计算机、投影。教学目标1.从“无限宇宙到微小粒子”的奇异旅行,感受“分子、原子”客观存在的事实。2.从回忆所学知识归纳、整理、总结分子的性质,初步建立微观模型,再通过对演示实验1和2的观察、分析与思考,应用微观模型解释实验现象。3.以具体事实为情境,通过小组谈论,进一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4.通过练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子角度解释某些宏观现象,说明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5.通过小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问题框架第一节课【情境一】关于水分子,有下面几句话,请你仔细体会它们的关系,思考如何理解它们?然后谈论一下。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水是有大量水分子构成的;3.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4.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情境二】听说同学们物理课上已经学过分子的性质,谁能说说,并且要用实例或实验加以说明。【演示实验】老师演示2个实验,请同学们逐一分析,它们体现了分子的那些性质?【让学生提问】关于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既然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为什么酚酞变红,而氨水却未变红?第二节课【情境三】水的三态变化:品红在水中的溶解:18g冰在4℃时融化成18mL水,在1atm,将18mL水加热到100℃,变成3.06×104mL的水蒸气,体积扩大约1700倍。无论在热水还是冷水中,品红最终都能完全溶解,成为红色、均一、稳定的液体。【学生提问】分子能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教师设问】教材52页有两句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话: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以教材52页的两个化学反应(见下)为例进行谈论,怎么理解这两句话?【课堂练习】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2.为什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