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题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型新授课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2、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3、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教法学法讲述法启发引导式归纳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地图册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断教师活动: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学生活动:1、1894年,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失望之余,他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2、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3、1895年10月,广州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4、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设计意图:检测学生预习情况二、示标导入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国民党尊称孙中山为“国父”;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江泽民赞誉他为“20世纪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至高赞誉?导入“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孙中山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导学施教1.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孙中山的照片和简介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②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学生活动:①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②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2、教师活动:教师讲述: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积极活动,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个革命团体的宗旨是什么?革命纲领是什么?学生活动:革命宗旨是“振兴中华”,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4.教师讲述:为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宗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于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泄密,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5、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辛丑条约》后,出现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著作和革命团体?有哪些影响?学生活动:影响:使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革命力量逐渐壮大。6、教师活动: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同时,各式各样的革命团体的出现,让孙中山认识到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必要性。这样全新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成立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7、教师提问: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兴中会的政治纲领有哪些进步性?学生回答: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8.教师讲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9.教师活动: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指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各有什么内涵?学生回答: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教师总结:三民主义的内涵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四、练测促学:1、1903年6月,________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C)A、陈天华B、邹容C、章炳麟D、梁启超2、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C)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国民党3、“振兴中华”是每一位爱国志士的不懈追求。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是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