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会说出修辞手法让诗产生美感的作用。2.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3.领悟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学习重难点: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昏晕(yūn)树篱(lí)栖息(qī)夜莺(yīng)静谧(mì)遐想(xiá)喧响(xuān)茸茸(róng)2.解释词语:骄阳:猛烈的阳光。昏晕: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喧响:喧闹。茸茸:(草、毛发等)又短又软又密。幽暗:昏暗。欢嚷:欢闹嚷叫。3.《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夜》的作者是俄国诗人叶赛宁。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研读诗歌1、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1)《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3)“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4)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5)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通过联想巧妙联系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仅仅写了夏冬两篇小景,仅仅描写了两种昆虫的鸣唱,但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2、朗读课文《夜》,思考:(1)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夜的什么特点?河水、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大河、小溪、青草,体现了夜静谧、美好的特点。(2)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静谧、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3)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4)这首诗主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请你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把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感染力。(四)合作探究《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两首诗在结构、内容、景物描写、思想感情等方面有何异同?《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五)主题归纳《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三、(当堂)训练.巩固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