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由格物致知精神学习目标:1.理解“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内涵。2.理解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学习重点及难点:l.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去在掌握识记词语的基础上,认真的阅读课文,进而按要求分析课文,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读准字的音丁肇中彷徨平庸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应┍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区分形似字┍遵__________()┍治__________()┕尊__________()┕冶__________()┍徨__________()┍键__________()┕惶__________()┕健__________()3、词结合内容解释词语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一帆风顺:不知所措:彷徨:4、积累、摘抄和熟记一些警句。二、学习研讨三、练习延伸1.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观点的?2.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7.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8.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9.阅读113页“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a.文中“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这个文化背景“是指什么?b.“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c.文中两个段落致敬的关系是什么关系?d.文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结合你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四、相关链接: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