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教学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教学方法1.提问引导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秦汉文化昌盛的原因来引导学生回忆前边讲的内容。教学过程中也应大量采用此法,步步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2.直观教学法。对汉代造纸的过程,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像机或投影仪、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3.对比法。对造纸术改进前后造纸的优劣,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4.引导分析法。对于地动仪的价值,学生通过分析,教师再适当引导或补充,使学生真正有所得。5.故事讲述。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6.列表归纳法:对于本节讲到的科技成就,可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表格,使知识条理化。●教具准备1.投影仪、计算机、录像带。2.竹片、丝绸、毛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讲过的秦汉(特别是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哪些?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可从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军事强大、民族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回答]秦汉时期,政治上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上经过政策的调整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很大发展;军事力量强大;民族关系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教师总结]简单地说,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割据局面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具体表现为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交流等。同时,秦汉文化也呈现出繁荣昌盛的特点。文化是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秦汉文化的昌盛正是建立在秦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这一点,同学们必须注意。那么,秦汉文化的昌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导入语例示二]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说汉代东方朔给汉武帝上了一个奏本。这个奏本是用三千片竹简写成的。交给汉武帝时是用两个人抬到殿上去的。由此可以看到,竹简使用起来太笨重。为了轻便,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怎么样解决书写用纸,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古代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一课,会告诉你我们的先人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导入语例示三]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古诗。[投影显示]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是南京抗元将领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北上过零丁洋时所写。表现了文天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也就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那么,诗中提到的“汗青”又是什么呢?一般都注释为史书,为什么又把史书叫做汗青呢?学了这一课,你就会明白的。[导入语例示四]请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材料。[投影显示](一)战国时期,商鞅根据李悝的《法经》,改法为律,成为秦国最早的成文法。自孝公时起,《秦律》经过多次修改,到秦统一六国后,已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封建法典。《秦律》早已佚失,它的具体内容,史书上只有零星记载。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出土秦代竹简1000余支,内容大部分是秦的法律及文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秦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竹简上的《秦律》包括法律条文三种,治狱案例一种。法律条文第一种的内容大体与李悝的《法经》六篇相同,它不仅有一部分律文,而且有关于律文的解释;第二种是关于农田、粮仓、货币、贸易等方面的律令;第三种包括《游七律》等,并且有具体的解释。(二)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尤为振奋人心的是发掘出一批帛书,约有十二余万字,大部分是失传了的一二千年的古籍,其中一部分并非佚书如《老子》《易经》等,保存得相当完整,且与今本有所不同,真令学人兴奋。(三)1933年,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麻纸残片。1957年陕西出土了灞桥纸,1978年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