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想像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践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2)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3)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联系身边实际,为当地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2)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3)通过学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重点和难点]重点:(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为什么要创立经济特区?(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在十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了什么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导入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的老人指谁,圈是指什么?讲述信息:(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实行对外开放?(2)我国哪一年开始创立经济特区?设立了哪四个经济特区?(3)设立海南省,并作为经济特区是哪一年?观看图片。讨论问题:(1)什么是经济特区?它特殊在什么地方?它哪些方面又不能特殊?(2)为什么经济特区都设在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3)为什么深圳特区设立后,当地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实践创新:深圳特区建设者最著名的口号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句口号的看法。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体验情景:通读本目课文,观看《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报道》、《发展中的上海浦东新区一角》、《对外开放新格局》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讲述信息:(1)建立经济特区后,我国在对外开放上又采取了哪几大步骤?(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哪一年?开放了哪14个城市?国家给予这些开放城市怎样的经济政策?开放沿海城市有什么作用?(3)我国哪一年建立了哪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给予沿海经济区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建立沿海经济区有什么作用?(4)党中央、国务院哪一年决定实行浦东开发开放?给予浦东怎样的开发开放政策?浦东开发开放有什么作用?(5)通过逐步开放,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格局?(6)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7)我国现代的开放与近代的开放有什么区别?实践创新:(1)从《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找一找5个经济特区和1984年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地理位置。(2)我们所在地区在全国大开放格局中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我们应当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本地经济?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体验情景:通读本目内容和史海拾贝内容,观看《中国代表在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上签字》图,以及课件相关内容。讲述信息:(1)我国哪一年加入世贸组织?是在世贸组织哪一次会议上签字加入的?请讲一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讨论问题:(1)我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消除加入该组织的不良影响?实践创新:说一说,对外开放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想像一下,加入世贸组织10年后的中国将会怎样?[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形成1.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2.开放海南岛(1988)点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沿海开放城市—天津等14个城市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