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纲学习内容第3单元第17课智取生辰纲(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重点)2.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难点)3.引导学生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二、探究合作:1、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故事情节分析:第一部分(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故事发生。杨志押送生辰纲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动,说不得”):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最后一段):尾声。吴用智取生辰纲。2、品味亮点词语1.第②段中,“跳起来喝道”“大骂道”“拿了藤条要打”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的动作刻画,生动地再现了杨志粗暴、野蛮的个性和急躁的心态,进一步激化了一行人内部的矛盾。2.第⑩段第1句中“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一个“痒”字生动地表现出众军汉眼见贩枣客人吃酒无任何危险,心中渴望吃酒的急切心理。3、感悟精彩句子1.文章开头“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一句有何作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酷热难行”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背景。天热成了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及至解决的一个客观原因,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2.“六个人脱得赤条条的……拿着一条朴刀。”为什么要如此写晁盖等人出场情况?这是晁盖等六个人第一次出场,故意摆出了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首先使自己处在暗处,同时也为后文证明酒中无药做足了铺垫。3.第⑩段中卖酒汉子所说的“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这句话有何作用呢?又一次欲擒故纵,故意卖关子,这就彻底让杨志放松了警惕心理,致使他最终上当受骗。4、分析主体形象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以下几方面:(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再次出现“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遮挡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