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与艺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2、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难点: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二、走进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三、预习检测: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阐(chǎn)婵(chán)奠(diàn)辐(fú)2、积累下列词语: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3、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4、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五、合作探究: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