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2.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3.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过程】谈读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读书名言及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导入本课。二、出示并解读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3.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4.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三、预习查评1.检查搜集的名人论读书的名言2.了解作者四、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谈读书的1.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2.作者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时,如可进行论述的?3.在论证读书的方法时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4.读书的作用有那些?运用那些论证方法?五、句段品味。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六、讨论讨论下列句子有什么含义?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七、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八、体验反思1.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2.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你如何理解?3.鲁迅的“随便翻翻”——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4.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不求甚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2.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3.学习并掌握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二、初读感知1.作者马南邨:邓拓的笔名,原名邓子健,邓云特。(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2.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3.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反驳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三、研读探究对方的观点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