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观沧海》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4、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学习重点体味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学习难点对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学习要点一、古代诗歌常识。1、古代诗歌分类。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2、诗歌格律常识。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二、作者作品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三、.解题: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四、理解字词。沧(青绿色)临(到,登临)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行(运行)若(好像)其(代词,指大海)星汉;灿烂(光彩鲜明耀眼)以(连词,来)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五、参考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来源:Zxxk.Com]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六、.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七、研读课文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直抒豪情。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2、赏析诗歌结构(“观”字)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踢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3、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八、拓展与延伸(1)曹操的历史评价◆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