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第三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新人教版主备人课型新授验收结果:合格/须完善时间年月日分管领导课时1第周第2课时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3、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维新变法时期,社会上有哪些人赞成?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2、造成什么后果?二、学习新课:1、自主探究巡视,进行个别指导。2、展示交流: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孙中山青少年时期的主张是什么?学生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快速阅读教材,完成修改意见2、请几位学生根据33页插图,表演当年兴中会会员宣誓的情景。3、10多年后,中国同盟会怎样建立起来?4、“三民主义”是从同盟会纲领阐发而来的,两者之间有哪些相同?有哪些变化?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同盟会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民报》发刊词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小结、过渡:两者没有实质上的不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原来同盟会的纲领加以阐述和完善而已。这样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已经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同步探究与学习学习洪秀全,当反清英雄;决心寻求救国道路教师提示学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点构思对白,即兴创作。可按下列要点学生回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选孙中山为总理;革命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机关刊物:《民报》可参考下表进行启发分析。学生回答——时间:来,就是在三民主义的鼓舞下发生了武昌起义,并取得初步的胜利。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2、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具备哪些历史条件?(提示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最后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A.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直接结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却让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A.政治基础——武昌起义胜利,全国10多省独立,清政府统治已经崩溃。B.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给了革命党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进行斗争的巨大精神力量。C.组织基础——独立各省的代表聚会南京,孙中山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课本35页孙中山接受卫兵致敬的插图,就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学生联系37页“自由阅读卡”内容,从革命的目标和直接结果进行分析‘小结(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