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故乡》课前自学(一)读一读,识记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与意义。阴晦(hui)瓦楞(leng)胯(kua)下獾(huan)秕(bi)谷鹁鸪(bo)(gu)髀(bi)嗤(chi)笑絮絮(xu)瑟(se)索蜷(quan)缩寒噤(jin)折(she)本惘(wang)然恣睢(zi)(sui)潺潺(chan)黛(dai)色愕(e)然五行(hang)(二)了解鲁迅与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介绍: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2、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2、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回故乡第二部分(至):在故乡第三部分(至):离故乡3、“我”回故乡见到的人有,小说突出刻画的人物是,其次是,线索人物是。4、小说运用写法,通过描写故乡的和的变化来表现主题思想。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述了“我”渐近故乡时的景象,抒发了“我”见到故乡景象时的心情感受。朗读这部分,然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我”眼前所见到的故乡是怎样一种景象?勾画有关的词语,再作概括。2第2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1、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现在我们来讨论闰土的形象塑造。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2、朗读第39-52段及82段,说说当年的杨二嫂与现在的杨二嫂有哪些不同?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3、探究质疑读了本文,你觉得闰土和杨二嫂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归纳。闰土:杨二嫂:第三课时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学生齐读86~88自然段)1、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2、“我”的人物形象: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4、小说的主题思想:答案: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2、1-56-7778-883、母亲、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闰土杨二嫂“我”4、对比环境人二、研习课文1、荒凉、萧条。2、景物描写。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悲凉的心情。3、反问。表现“我”看到故乡衰败、荒凉的现实后深深的悲哀与失望。第二课时(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