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内容分析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当时的情况看,它保留了红军的实力,解决了中共当时面临的困难;从长远的角度看,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遵义会议上,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的领导,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即使在今天,长征还具有现实意义,它成一种精神象征。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且因现在初中生年龄普遍偏小,所以其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但同时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并能简要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了,能根据逻辑推理,以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教材中大量的插图、材料也正是帮助学生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而安排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能引发动机。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历史学科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因此活动“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所设计。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裕,一方面是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又学习压力大,而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同时也能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长征的具体过程,确定三个点:长征开始、遵义会议和长征结束。利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中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进行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以此放宽学生看问题的视野;以活动“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读图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谈谈其在今天的意义。三、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补充大量图片等资料给学生一种直观印象,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征的路线甚至展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设计活动“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最后总结长征精神。教学策略教学重点:长征的经过,其中的遵义会议作为转折点尤其需要突出。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长征的意义教学方法:采取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等,组织活动。学法指导: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作到合理分组和分工;教师还要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帮助,如提供资料来源,提示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搜索等;教师要对学生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结进行引导和提示;还需要提供学生正确的读图的方法等。教学课时:1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长征的相关图片板书设计一、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概过程三、长征精神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导入教师展示一组长征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反映的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会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长征呢?观察图片,回答:长征。回答: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星星之火,本可以燎原。由于今年的长征纪念活动和课前的准备,学生应该能辨认。属于已经学习的知识,学生应该能回答。引发认知冲突。新授提示学生阅读本课第一段内容和小字部分。提问:长征是自愿进行的吗?是胜利进军吗?展示第五次反围剿时敌我力量对比表格。提问: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地方?设问:中共中央后来是如何解决这种错误的呢?是通过遵义会议解决了这种错误。请大家阅读书本61页插图下的文字,注意找出会议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提问:这次会议解决了什么错误?由于遵义会议,长征前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活动“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我们在课前不是已经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具体分配了不同的任务,要求最终每个小组推荐一个成员学生活动,第一组负责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召开那一段经历,主要突出红军在错误指挥下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第二组从遵义会议后到飞夺泸定桥,主要展示毛泽东的惊人军事才能和红军的战斗精神;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