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8课梦想成真的时代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与化学、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等交叉综合而成的新型技术系统。知道克隆技术的产生。列举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过程,知道在20世纪人们终于实现了航天的梦想。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现代计算机的诞生过程,并结合调查表的分析,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通过想像和讨论,增强对克隆技术的了解,认识克隆技术的产生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是生物技术的创新,因此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时代”。通过动手模拟火箭的简单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认识科学技术的威力和魅力,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科技的热情。通过用电脑制作“我的梦想”系列作品,锻炼学生使用电脑、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可以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出现、克隆技术的日益发展、航天领域的突破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逐步使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以我国信息技术、生物工程、航天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电脑网络技术、克隆技术、航天航空技术创制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史实,理解科技是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从而树立努力实践、刻苦学习的科学价值观。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本课涉及的内容科学性、趣味性强,距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近,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由于学生就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对现代高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初三学生已经有比较具体的奋斗目标,越发注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再愿意按成年人为其设计的道路前进,而是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有自己的梦想,并为自己取得的成功感到自豪。但是由于心理上“自以为是”的特点比较突出,理智情感的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容易造成认识理解上的片面性,因此老师既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又要注意引导和教育。教材分析1.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的要求,教材选择介绍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克隆技术、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内容明确,脉络清晰,耳熟能详,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3.教材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教材处理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悉的,而且本身就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所以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但是对这些科技发展的认识可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能通过这些科技产生和发展的现象看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本质特征。所以,要在课堂中创设大量的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2.电脑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克隆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载人航天航空技术的发展,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代表,因此把这三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