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学七年级历史《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替脉络2、掌握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知识点3、辩证的分析一些重要历史事实【教学重难点】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教学时数】两教时一、知识网络: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替(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三国(公元220-280)魏(黄河流域):公元220年——公元266年曹丕洛阳蜀(湖北、湖南、四川):公元221年——公元263年刘备成都→吴(长江中下游):公元222年——公元280年孙权建业西晋(全国):公元266年——公元316年司马炎洛阳东晋(南方):公元317年——公元420年司马睿建康五胡十六国(北方):公元316年——公元439年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公元420年宋——齐——梁——陈北朝:公元439年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二、知识点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特点及发展趋势。1、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导致军阀混战割据,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西晋政权的腐朽、没落,出现八王之乱,内迁的少数民族乘机灭晋,在北方纷纷建立政权(十六国),北方战争频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北方劳动人民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南迁,加上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江南的开发。3、内迁的(五胡)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局部的统一中孕育着全国的统一,如曹魏、前秦、北朝的北魏、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是全国统一的基础;江南经济的发展为南北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使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心愿。三、拓展探究:1、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雄才大略、目光远大、善于用人。①政治上:礼贤下士,善于用人,挟天子而令诸侯。②经济上:招募流亡的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垦荒,注重发展生产,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深的民心。③军事上: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消灭了袁绍等北方军阀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曹操在世未统一南方,所以曹操在东汉末年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①袁绍的骄傲轻敌。②袁绍不善于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③曹操的礼贤下士,善于听取谋士的建议。3、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当时南北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北方连年战争经济遭到破坏,在曹操的治理下虽有所恢复,但还不足与孙刘两家抗衡。②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③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④孙刘联军的正确战术。4、怎么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首先是东汉以来世族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其次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两个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虽在曹操的治理下有所恢复,但尚不足与孙刘两方抗衡。再次,魏蜀吴三方军事实力的相对平衡,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三国鼎立,虽属政治上分裂,但是比之东汉末年是一个历史上的进步。三国在各自范围内的统一,比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是一个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5、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为什么?①西晋统治者内部腐朽没落、奢侈是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②晋惠帝智力低下,不会治理国家,导致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③内迁的五胡少数民族,不满西晋统治者的压迫,乘机夺取西晋政权。6、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其中包含哪些成语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原因:①、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融合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②前秦统治者符坚开始骄傲强敌,后又闻风丧胆,草木皆兵,指挥失误。③南方广大将士誓死保卫江南,恢复中原,士气高涨。④东晋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成语有:投鞭断水、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启示:第一,要做到知彼知己。苻坚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前秦军队中的少数民族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意为前秦卖命,因此尽管兵多,但无战斗力,加上指挥失当,失败是必然的;东晋将士士气高昂又善水战,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第二,骄兵必败。苻坚自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