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爱莲说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学法指导清除障碍,顺畅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今江西星子)太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2)“说”:古代的重要文体有“铭”“说”“记”“书”“序”“表”“传”“散曲”“民歌”等。“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一般篇幅不长,往往言简意赅。《爱莲说》就是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3)对比、烘托、衬托: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表现主要人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牡丹来莲,其中菊花属于,牡丹属于。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古今异义①亭亭净植古义:今义:栽种②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新鲜、鲜美③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应当(2)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一类词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语法功能,活用作另一类词的语法现象。①不蔓不枝原意:枝蔓,这里指;原意:枝节,这里指。②香远益清原意:距离长,这里指;原意:清澈,这里指。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原意:远处,这里指。(3)将有“之”的句子分为两类①理解为“的”有:②有舒缓语气的作用: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富贵者也E.花之君子者也F.菊之爱,陶后鲜有闻。G.莲之爱,同予者何人?H.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翻译句子。(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为:(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为:4.背诵课文后默写句子。(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莲虚心、刚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借莲的形象写君子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欺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意理解:对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合作探究探究一:研读首段1.请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探究二:研读尾段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2.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文中又写到菊花和牡丹,这是什么手法呢?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什么呢?3.《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采用了哪种相同的写作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探究三:拓展延伸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收获学了本文后,我要在心中常植一株莲,19.爱莲说自主学习1.(3)衬托正衬反衬2.(1)竖立少当然(2)①牵牵连连枝枝节节...